这帮人为了科学能有多拼数次险些葬身极寒之

发布时间:2025/4/22 11:32:03   点击数: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http://www.csjkc.com/m/

美国海军中有一艘名为O-12的潜艇,它的长度仅有英尺。显然这艘潜艇在年代并不是特别出众,因为它最初被安排在狭窄的巴拿马运河地区执行任务。这艘潜艇在年完成了它的军旅生涯,但是它的命运似乎充满了戏剧性,因为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第一艘带着人类前往地球上最后一个未开发的区域的潜艇。

这艘潜艇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年由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的湖泊鱼雷艇公司建造。退役后这艘潜艇本来已经进入费城的废品站了,但是一位澳大利亚人改变了它最终的命运。这次这艘退役的已经老的近似古董的潜艇摇身一变成了北极探险的先驱,让人类第一次涉足了那里!

生于澳大利亚布莱恩山的休伯特·威尔金斯(HubertWilkins),是一个牧羊人家庭的孩子,他的出身和背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为基地探险家的候选人。

休伯特·威尔金斯(HubertWilkins)

但是他的命运如同那艘潜艇一样,就像是被选中的人那样,很小就对气象学很感兴趣的休伯特·威尔斯金是一个有着丰富兴趣爱好的人。他曾经做过袋鼠猎人、飞行员、摄影师和探险家,甚至还在巴尔干战争期间在战场上做过摄影师。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丰富的经历才有机会被选入由加拿大出资赞助的北极探险活动。他是幸运的,因为在那次北极探险中,其他的成员被困在冰层中丧生,只有他最终活着离开了北极。

正是由于这次北极探险的经历,让他萌生了用潜艇探索北极的想法。于是他为了能拿到更多的赞助,在年乘坐飞艇完成了从阿拉斯加到斯匹次卑尔根的环球航行,整个飞行过程历时个小时,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让美国报业大亨伦道夫·赫斯特成功的注意到了他。威尔金斯也想用潜艇和飞艇在北极会和这个疯狂的想法成为现实,于是报业大亨赫斯特在知道了这个计划后提供给威尔金斯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另外还有一位冒险家林肯·埃尔斯沃斯也支持了一部分资金。

在赫斯特报业帝国的宣传下,威尔金斯准备到北极用潜艇探险的计划传遍了美国的大街小巷。这次探险得到了很多名人的支持,米老鼠的创作者沃尔特·迪士尼亲手给威尔金斯绘制了一张米老鼠卡片——一只米老鼠驾驶潜艇来到北极。

前面提到的O-12潜艇也被威尔金斯以每年1美元的租金,将它从废品站中挽救了出来。并且在这艘老古董上安装了考察需要的科学仪器,又招募了一名潜水艇驾驶员。

经过了一年的准备工作,这艘潜水艇已经准备就绪,他们不仅对这艘潜水艇内部安装了各种科学设备,潜水艇的外部也安装了能够让其紧急上浮的破冰和凿冰的装置。方便他们在紧急情况下从冰层之下逃生。为了能适应科学考察的需求,他们还把鱼雷室改造成了一个减压室,可以使科学家们直接在潜艇底部进入海洋。

年3曰24日,这艘潜艇被正式命名为“鹦鹉螺号”,这个名字正是根据《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而命名的。

在正式探险前的首次试航中,鹦鹉螺号令人大失所望,竟然下潜到了它能承受的最大深度以下。巨大的压力让这艘改装后的科学考察潜艇“鹦鹉螺号”受到了一些损伤,这让很多人感到后怕,于是他们不得不再次对“鹦鹉螺号”进行修复。之前还对这次航行大加赞赏的报纸开始批评威尔金斯鲁莽,不可靠。甚至还说,这艘潜艇可能成为这次考察人员的坟墓。

但最终,鹦鹉螺号还是带着它的十二名船员出发了。他们的离开纽约,向着他们的第一站英国普利茅斯进发,他们随后计划经过斯匹次卑尔根前往北极。当时秋季风暴即将席卷北极,作为一艘老式潜艇,很显然他们要长时间在水面之下躲避恶劣天气,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因为这艘潜艇当时设计出来的时候,就不能在水下长时间的航行。

在大西洋航行了一个星期后,鹦鹉螺号就遭遇了巨大的风浪,潜艇被巨浪一次次的掀起,船员们被这巨大的海浪摇晃的十分难受。然而另人想不到的意外还是发生了——引擎熄火了。虽然风暴过去后,海面回复了平静,但是由于潜艇中没有损坏的备件,他们的引擎无法启动,只能在没有动力的情况下随波逐流,并发出求救信号。

绝望似乎不属于他们,一艘航空母舰发现了失去动力的鹦鹉螺号,并将他们拖送到了英国不列颠群岛,尽管这次需要大修,但他们总算结束了漂流的生涯。这次维修花费了他们大约1个月的时间,这让他们在冬天来临之前到达北极的计划渐行渐远。

终于他们的鹦鹉螺号又满血复活了,这次他们向北航行一直到卑尔根的旅程非常顺利,到达挪威他们对潜艇进行了补给,此时又加入了一些新的船员,其中就包括海洋学专家拉尔德·斯维尔德鲁普(HaraldSverdrup)。

虽然这次他们的潜艇没出故障,但是报业大亨赫斯特却打起了退堂鼓,并发去电报劝威尔金斯终止探险,或许来年再次尝试。但是威尔金斯却拿定了主意继续坚持前往北极。他们离开卑尔根后,开始全速向北极冰盖之下驶去。

可是当里北极越近时,越感觉不对劲,因为这艘潜艇完全没有考虑到北极冰冷的海水。潜艇内部温度迅速下降,条件越来越艰苦。鹦鹉螺号上的人员似乎忘记了冰冷的环境,仍然有条不紊的部署着实验。

海洋学家斯维尔德鲁普使用特殊设计的钟摆来测量地球的引力。他发现引力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在不同的地方有微小的变化。离地球核心越近的地方,引力越强,导致钟摆摆动得越快。他观察到,在极地地区,他的钟摆摆动得比在赤道上快。这些观察结果证明,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一种接近球形但在赤道处稍微凸出的形状,我们称之为扁球体。这部分的发现要归功于斯维尔德鲁普在鹦鹉螺号上的工作。

随着潜艇越来越接近北极冰盖,潜艇内的温度也越来越低。船员们呼吸已经开始出现白雾了,当温度降低到了冰点,潜艇内的一切都被白霜所覆盖。船员们被迫不断走动以保持体温,他们怀疑自己是否能活着走出这里,是否还能与飞艇在北极圈内汇合。他们如果选择潜入海底,是否能够坚持几个星期而不被冻死。潜艇内的氧气是否足够撑到他们浮出水面?尽管他们会胡思乱想,但是科学实验仍然不能耽误,他们在压力室中用渔网从冰冷的海水中捞出各种海洋生物,并且非常好奇是什么样的能力让这些生物能忍受如此寒冷的环境。

对于生命的威胁,很多船员都打起了退堂鼓,他们想返航,不想死在冰冷的海水中。威尔金斯在他的日记中记录着船员的心理变化,并下定决心继续往北极出发。但是在这之前要对潜艇再次进行最后的系统检查。这次潜水员们的工作非常认真,表现的一丝不苟,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再次出现机械故障,他们很可能会葬身于人迹罕至的北冰洋之中。当潜水员们浮出水面之后,还是带来了不好的消息:潜艇前后两端控制航行深度的水平舵已经丢失。这让他们更加难以操控这艘潜艇。

于是流言在这群人中传播开来,有人说潜水员是为了迫使威尔金斯返航故意拆除了水平舵,也有人说是水平舵是被浮冰刮掉了。但是威尔金斯似乎没受什么影响,继续和科学家们探索未知的领域,他们在分析海水样本时,发现墨西哥洋流的水竟然来自北极地区。后来这一发现被人们拿来解释为什么纳维亚国家气候为何相对温和。

年8月28日,鹦鹉螺号到达了北纬82度的冰层。北极点还有公里远,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安。尽管缺少了水平舵,威尔金斯还是不想让伦道夫·赫斯特失望,决定尝试一次潜水。当下达命令时,船员们都做好了准备,压载水箱被注满,鹦鹉螺号开始以艏部为先沉入冰冷的水中,发动机全速前进。“冰块刮过船体的声音很可怕,”威尔金斯报告说,“听起来就像整个上层建筑都被拆毁了。”

由于缺少了水平舵,这次在北极冰盖下的航行是紧紧贴着冰面进行的,而且并没有进行产时间的潜航。但是这艘潜艇却成为了历史上第一艘在北极冰盖下航行的人造机器。他们也因此成为了第一批在北极冰盖下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群人。

由于无线电天线在贴近冰面航行的时候遭到了破坏,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无法跟外界进行任何沟通,这种无线电静默的情况,被美国报纸大肆宣扬:威尔金斯和他的探险队可能已经葬身大海。

威尔金斯或许已经预感到美国国内的媒体正在大肆炒作他们失去联系的可能原因,但是为了证明他们确实到过北极冰盖之下,在浮冰上拍摄了很多照片。他们在冰冷的潜水艇中度过了4个星期之后,终于有机会架设无线电天线。利用这个机会威尔金斯想纽约伦道夫·赫斯特发送了消息,赫斯特迅速的回复了他们,但是有些意想不到的是飞艇无法到达北极与之汇合。并且赫斯特可能会减少对他们的赞助,这让威尔金斯到了破产的边缘。终于威尔金斯取消了到达北极点的想法,这让很多船员也都松了一口气。最终鹦鹉螺号掉头返回挪威。

这艘潜艇终于在年9曰20日到达了卑尔根港口,并通过无线电向美国海军报告了鹦鹉螺的状态,很显然这艘潜艇已经到达了它的极限。在听说鹦鹉螺号处于什么状态后,海军明智地决定她不再适航,因此应该被凿沉。

在鹦鹉螺号被拖到她最后的安息之地之前,无线电操作员向太空发送了最后一行无线电:

“再见,鹦鹉螺。尽管你感到不舒服,但你的无线电员的心中总会有一个温暖的地方,让第一艘潜艇穿透北极冰层。

片刻之后,鹦鹉螺号开始了最后一次潜水,她被送到卑尔根郊外的比峡湾底部两百英寻。直到今天,这艘沉船仍然在淤泥中躺着,尽管如今的它身体上覆盖这藤壶和铁锈,但是人们依然还能在它身上看到“鹦鹉螺号”这几个字。

之后威尔金斯再次与林肯·埃尔斯沃思合作,进行了几次南极探险。在年回到北极,寻找失踪的苏联飞行员SigizmundLevanevsky,但是没有找到。威尔金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担任美国陆军的北极顾问,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信息。另外,他在年见到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它与他使用的潜艇同名,但是规模和性能都远远超过了他的潜艇。

威尔金斯在年去世,他的骨灰被带到了北极,并在地理北极点的冰上举行了仪式,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和缅怀。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eguanjia168.com/qsfz/152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