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而“超临界水”对于许多小伙伴来说可能有些陌生,毕竟这个词太过冷门。仅仅从字面上看,“弱水”和“超临界水”都是水,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没有什么联系呢?弱水是不是超临界水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弱水”?“弱水”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书中记载: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这是对大禹治水的记载,意思就是合黎山之南的酒泉、张掖是一片汪洋,而大禹想用这里的一部分水引到合黎,一部分引入荒漠的方案来解决当时水患。因此,这里的弱水其实就是指酒泉和张掖的一片大海。之后,《山海经》中记载的“弱水”则有另外一个含义,原文为: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之后,“弱水”这个词在我国古代的书籍中又多次出现。不过,笔者对弱水这个词熟悉是因为《西游记》中对流沙河的描述: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从这些对“弱水”的记载,我们能够看出“弱水”的主要特点就是没有浮力,连很轻的东西都不能在其上漂浮。只不过,关于“弱水”的记载,大都存在与神话故事中,在现实中并没有“弱水”的原型。弄清楚了“弱水”的特点,我们再来看看“超临界水”说完了神话中的东西,我们再来看回到现实。什么是超临界水?超临界水简单的来说就是一种介于液体和气体之间的水,而且在这种状态下,水的气态和液态是非常均匀的混合在一起的,它既会气体那样逃逸,也会像液体那样流动。那么,超临界水是如何形成的呢?超临界水的形成有两个必要的条件:高温和高压。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水在K(开尔文,温度计量单位,与摄氏度的换算方程为:k=.15+T,其中T就是摄氏度,按照公式算,K就相当于-.15=.85℃)的温度下,并且在22.MPA的压力下,就会成为超临界水。此时,超临界水的密度(无论是液体下和气态下)的密度均为0.g/cm(正常大气压下的水密度为1g/cm)超临界水在现实中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德国不来梅雅各布大学的科学家早在年就在大西洋中部山脊的海底发现了一处高温热液喷口,该热液喷口处的水温高达℃,再加上在海底高压的作用下,这里就形成了天然的超临界水。“弱水”是不是“超临界水”?从上面两种“水”的特点看,我认为弱水并不是超临界水。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两点:01两种“水”的特点超临界水是一种密度小且介于气态和液态下的水,所以它的浮力也很小,也一点倒是与弱水浮力小的特点吻合。但是,超临界水的温度必须要超过.85℃,而在这个温度下,无论是羽毛还是草放进去就会达到燃点,所以,将这些很轻的物体放入超临界水后,是燃烧,而不符合放入弱水中沉底的描述。02两种“水”所处的环境在关于弱水的描述中,它都是站在岸边就能看到的存在,而且可以用一些物体直接投到里面。而超临界水则不同了,它的形成必须是高压和高温的环境,在在高压和高温的环境下,水还能存在,就只能是在海底了。在我国古代,人们并没有潜水设备,更不用说要下到海底去寻找超临界水了。所以,古人描述的“弱水”并不是超临界水,毕竟在古代她们没有机会见到超临界水。总结弱水只是人们用来形容比较险恶的江河湖泊,并不是真的存在的。而超临界水则不同,它是真真切切的存在的,而由于形成条件非常的苛刻,比较鲜为人知罢了。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eguanjia168.com/qszb/147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