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守璞作为一名海难救助打捞海员,深爱潜水事业近二十载,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洒在了大大小小的潜水救援任务中。云守璞常年与大海为伴、以工程船为家,经常跟着轮船出海,一走就是两三个月。由于海难救助打捞员需要熟悉不同年代的船体结构,他就经常默默地站在甲板上,全神贯注地观察往来船只,思考潜水中碰到问题,已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成为他血液中的一部分。 △云守璞的半身照 救助打捞员需根据抢险打捞的任务不同,下潜的深度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潜水装备。装备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轻型潜水装备,一种是重磅潜水服(有铜鞋、压铅等设备,见下图右上角潜水装备)。轻型潜水设备按照供气方式,主要分为自携式和水面需供式两种。潜水员身背着氧气瓶的为自携式(有潜水脚蹼、氧气瓶等装备,见下图中下方潜水装备),拉绳与水上联系的为水面供需样式。云守璞等救助打捞员是集体作战,几个潜水员互相协助,因此更多的是采用水面需供式潜水装备。 △《科学画报》美术编辑胡永光所绘制的重型和轻型潜水装备示意图(图片来源于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 如果遇到深海打捞、沉船定位等任务,云守璞就需要身着重磅潜水服,佩戴沉重的潜水衣帽、压铅、铜鞋等装备,整套潜水设备重达70多公斤,全身内外必须承受高压空气的压力,还须在急流涌浪的冲激下工作,劳动强度远比一般工种大出许多。此外,云守璞等潜水员在水下作业时,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头高于脚,以免失去控制,造成放漂(一种严重的潜水事故),威胁生命安全。 △20世纪80年代上海海难救助救捞员穿着的重磅潜水服 云守璞专研潜水技术把更多的时间都扑在工作上,因此照顾家庭就成为一种奢望。他也在心中无数次想起:每年与家人聚少离多,对他们亏欠也很多。云守璞的妻子吴秋芳也是尽量理解他工作的不容易,她也知道云守璞每一次打捞任务,都有一个个充满艰辛与汗水的故事;每一次身着重磅潜水服深潜,都是在挑战身体和体能的极限;每一次救助打捞,都面临着急流、塌方等各种各样的险情。吴秋芳回忆:“如果发生船只事故,他们要负责清理航道,让其他船只可以顺利通行。这个任务还是蛮艰巨的,像蚂蚁啃骨头一样艰难、缓慢。作为家属我也理解他工作艰辛……” 云守璞自年在救助打捞局做潜水学徒算起,他在潜水行业工作了18个春秋。热爱潜水事业的他,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工友,云守璞和他的工友们组成了一支水下救援的尖兵团队。上个世纪70年代,上海海难救助打捞局明确提出,救捞职工对海难救助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是: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这已经成为救捞职工的行动准则,云守璞在实践上已经把这句话刻进骨子里,印在脑海里。年7月,云守璞和工友们在执行抢修水下电缆任务时,工友于学波因水下淤泥塌方被埋在淤泥里,云守璞穿上轻型浅水装备、紧握高压水苗潜向工友。他清醒地意识到这次塌方连续不断,危险并没有被排除,但他深深懂得,现在没有后退半步的理由。不幸的是又发生了塌方,云守璞也被淤泥掩埋。第二天早上6点多钟。云守璞终于被救出水面,但他已经停止了呼吸。当人们割开他的潜水衣时,只见他腰部弯曲,双手还紧握着高压水苗。他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水下战歌。 研究室尚娅供稿供图 融媒体工作部编辑 研究室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