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深基坑的渗流分析和防渗体设计

发布时间:2016-12-21 8:20:16   点击数:
医院订阅哦!

摘要:本文提出了深基坑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对地下水和渗流的分析和处置不当;设计时首先应进行深基坑的渗流稳定分析;为此提出深基坑支护设计的新思路,即由基坑的渗流稳定条件来确定入土(岩)深度;并为此提出了深基坑支护设计要点,提出了综合考虑工程的安全、质量和经济性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深基坑发展概况防渗体渗流分析设计要点

1深基坑发展概况

基坑工程技术是涉及地质、土力学和基础工程、结构力学、工程结构、施工机械和机械设备等的综合技术。由于设计、施工和管理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和周围环境的多样性,使基坑工程成为一种风险性很大的特种工程。我们只有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适时地采用技术和管理措施,才能化险为夷,达到预想的工程目标。本文从分析风险出发,从解决对基坑稳定影响最大的地下水渗流问题入手,提出深基坑支护设计的新思路和相应的设计原则,供读者参考。

1.1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深度

目前世界上最深前五位地下连续墙均在日本,主要技术指标为:

排位墙深(m)用途地点施工日期

排水竖井3#年

排水竖井1#年

排水竖井2#年

排水竖井4#年

川崎人工岛年

(试验)川崎人工岛年

国内76.6穿黄竖井年

1.2基坑内部开挖深度

随着地连墙深度的增加,内部开挖深度也随着增加;日本的基坑内部开挖深度约为墙深的60%。

排位开挖深度hp地连墙深用途地点施工日期

(m)(m)

..1?管道竖井~年

.污水井

.白鸟大桥墩

.川崎人工岛

.管道竖井

国内50..6盾构竖井

1.3地下连续墙厚度

排位墙深(m)用途地点施工日期

12.8川崎人工岛年

22.6污水竖井年

32.4变电站深基坑年

42.4桥梁深基坑年

52.4大楼深基坑年

国内1.5竖井年

其中第3位的变电站深基坑地连墙,是变断面的地下连续墙,其上部44m厚2.4m;下部26m厚1.2m。

1.4深基坑的平面

深基坑多采用圆形平面,可以充分利用砼的特点,减少内部支撑结构的麻烦。

排位内径(m)用途地点施工日期

变电站深基坑年

高雄地铁~年

川崎人工岛年

抽水井年

.5地下贮槽年

第2号的台湾高雄地铁的内径m的圆形深基坑,位于十字路口下面。

1.5混凝土的强度

目前日本国内的砼设计标准强度为60MPa,实测钻芯强度已达到85MPa。

排位砼强度用途地点施工日期

(MPa)

天然气贮槽年

天然气贮槽年

高铁深基坑年

排水竖井年

天然气贮槽年

国内45竖井年

1.6地下连续墙深基础

地下连续墙基础工法是由日本发明并发展的。可以做为桩基础或竖井,代替沉井基础。

排位深度用途地点施工日期

(m)

白鸟大桥3#墩年

隧道竖井年

明石大桥锚碇年

大楼深基础年

高速路年

国内76.6竖井年

到年6月底,日本共有个深基础工程已经建成。

2深基坑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深基坑事故概况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和许多大型、超深的基坑和深基础工程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由于设计、施工、地质勘察和运行管理方面的缺陷和失误,导致不少基坑发生了质量事故,有的则涉及人身安全,造成了不必要损失,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这些事故中,有80%以上(某地曾达到90%)是与水有关系的。由于对基坑渗流理解不深,造成了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工程事故。

从事故的原因来分析,涉及到规划设计、地质勘探、施工工艺和运行管理以及质量监控等等方面。笔者认为设计是重要环节:有的设计本身就存在问题,即使再认真施工,仍避免不了发生渗流破坏和基坑事故。目前各地、各部门所采用的基坑支护规范也存在一些差别。总之,在深基坑的设计施工中,还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不完全一致的模糊问题,需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深入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

2.2基坑事故原因分析

根据多年从事地基基础工程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体会,笔者认为目前大型深基坑工程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和隐患:

(1)设计:应当说绝大部份的深基坑设计工作都是很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基坑设计不太符合实际或者失误。比如,在存在着地下水或者承压水时,只考虑满足基坑支护结构(如地连墙和排桩)的强度和稳定要求,未进行专门的渗流计算,而将墙或防渗体底放在透水层中,成为“悬挂式”结构,因而发生了很多基坑透水、管涌和突涌事故。

(2)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深度不够,数据不准确,判断有失误;设计、施工人员对地质复杂程度认识不足,导致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有的工程本来存在承压水,可是勘察单位却误判为潜水,直到基坑出了事故才明白过来。

(3)施工草率,质量缺陷太多,特别是导致地连墙或其他防渗体(水泥搅拌桩、高压喷射灌浆、注浆等)出现孔洞或裂隙,接头之间没有搭接,成裤衩状,使基坑外侧地下水“短路”,直接涌入基坑,几个月处理不完。还有施工过程中,运行维护不够,降水(抽水)工作无法正常进行,造成事故。

(4)有关规范条文已不能适应目前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基坑规模。目前,很多深基坑的开挖深度超过了30m,基坑面积超过了20万平米,位于复杂的多层地基和多层承压水之中;有些规范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些情况。

我们知道,对于深基坑工程来说,地下水是个很重要和很麻烦的事。基坑深度越深,则坑内外水位差(水头)也就越大;基坑面积越大,则隔水层的平面连续性可能越差,甚至出现“漏洞”,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3岩石基坑的事故

对于岩石地基上的基坑或者底部位于岩石地基中的大型深基坑来说,渗流稳定问题仍然是存在的。比如基坑底部位于风化岩或软岩中时,当坑内外水位差很大而支护结构底部入土(岩)深度不足时,往往会出现坑底大量漏水而很难排干,造成基坑底部的风化岩、土泥化、流泥;或者渗水把岩体中的细颗粒或易溶于水的物质挟带出来,也可导致基坑或周边建筑物破坏;当承压水头很高时,就会顶破上部岩土层而导致基坑破坏。

有人对花岗岩的强风化层和弱(中)风化层的透水性有误解,认为把地连墙底部放在此层,就可以解决深基坑渗流问题;这是错误的。好多地方的花岗岩的这两层里面,都是透水层,很多供水井就打在这里边;有人把它当成不透水层,显然是不对的。

3.深基坑设计的新思路

一个完整的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支护结构的内力计算与细部设计;

(2)深基坑工程的防渗和降水(回灌)设计;

(3)深基坑工程的地基处理设计;

(4)深基坑工程的检测和监测设计。

对于存在地下水的基坑来说,防渗和降水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重点加以讨论。

既然深基坑的破坏80-90%以上是由地下水和渗流引起的,那么深基坑的设计施工就应当从控制地下水的危害入手,防水,治水,以达到深基坑的安全稳定,这也就是写作本文的目的。

以往的基坑支护设计是按照抗倾覆或者是抗深层圆弧滑动等结构条件来计算基坑地连墙的入土深度的;没有考虑或者是没有全面考虑基坑渗流稳定问题;也没有考虑地连墙的经济性问题。实践证明,这种设计导致了一些基坑出现问题。

我认为应当改变一下这种深基坑设计思路(路线)。本文的指导思想是用基坑的渗流稳定条件来确定入土深度,具体地说,是由以下几个计算条件来确定入土深度的:

(1)渗流稳定条件;

(2)支护结构的经济条件(应力和配筋优化);

(3)一般稳定条件,如总体稳定、圆弧滑动稳定、踢脚稳定条件等;

(4)构造要求。

其中第一个条件求得的入土深度hd1,是地连墙入土深度最小下限值;如果比它再小,基坑就会不稳定。所以这个条件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第二个条件是要求所采用的入土深度hd2,应当使结构内力(主要是弯矩)尽可能小,使结构的钢筋用量和砼用量合理,以达到经济合理的目标。由于内力(弯矩)随着基坑底面以下入土深度的增加而变小,那么hd2应当大些为好;通常应大于由第一个条件确定的入土深度,hd2hd1。至于究竟hd2多大,我们应当选用几个不同的入土深度进行内力和配筋计算。由计算结果中,选用内力(弯矩)最小(或较小)时的入土深度,作为入土深度的设计值。

第三个条件是现行基坑支护规程所要求的;采用此条件求出的入土深度hd3,常常是小于第一个条件求出的入土深度hd1,如果以此作为设计值是不安全的。所以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不是必须的条件,通常作为校核条件;一般情况下,不会成为控制条件;设计入土深度应当选用有上面第二个条件确定的hd2。只有在河口区、滨海区和湖区的深基坑工程中,有可能成为控制条件。

第四个条件是根据通常做法(构造要求)提出的,比如,通常要求基坑防渗体应深入到下部不透水层中1.5-2.0m。日本要求有水平支撑时入土深度不小于1.5m;钢板桩挡土墙的入土深度不小于3.0m,等等。

按照这种思路(路线)进行设计,是由第一个渗流稳定条件来解决基坑的安全问题;由第二个条件解决支护结构的经济性(造价最低)问题;而把第三个地基土稳定条件作为校核条件。

以往的设计,大多只按第三个设计条件进行计算,选出一个入土深度,即按此进行结构配筋。

总之我们推荐的深基坑的新设计思路(路线)为:

(1)首先进行深基坑渗流分析和计算,确定入土深度的最小设计值hd1。

(2)选用一个或多个入土深度(均应大于hd1),通过试算,求出弯矩与入土深度的关系曲线,选用最小或较小的弯矩所对应的入土深度值hd2,作为设计入土深度。显然,hd2≥hd1。

(3)在弯矩和入土深度hd2已经确定的条件下,选择几个不同地连墙厚度(或桩的直径与间距),进行配筋计算。当弯矩一定时,钢筋用量与混凝土方量成反比。由此可以选出钢筋和混凝土造价之和最小或较小的那个墙厚作为设计墙厚。

(4)其他的设计步骤同以往。

显然这种设计思路(路线)把地基土、地下水的稳定性和支护结构物经济性综合考虑,并且以地下水的渗流稳定为前提条件,以支护结构的经济性为目标,这样做出的设计应当是更合理、安全的。

4.深基坑渗流分析简介

4.1基坑地下水渗流特性

我们知道,土体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体系。土中的自由水在压力作用下,可在土的孔隙中流动,这便是渗流;而土体在外荷载或自重作用下,也会发生运动,对孔隙水也要产生压(阻)力;因此可以说,水的渗流是土与水相互作用的结果。

4.1.1潜水条件下的基坑渗流特点

随着基坑的不断往下开挖,基坑内外的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渗透水流对土体的作用和影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此时,作用在基坑外侧的渗透水流的作用力是向下的,它对土体产生了压缩作用;同时由于渗流的作用,作用在地连墙等支护结构上的水压力也小于静水压力,这对于基坑稳定都是有利的。

当渗流穿过墙底进入基坑内侧时,渗透水流的方向变成了向上,渗流水压力就变成了浮托力,使土体重度减少;而它对支护结构的水压力加大了。

潜水情况下,会发生贴壁(即沿着地连墙墙壁内外表面的第一根流线)渗流不稳定问题。

4.1.2承压水条件下的基坑渗流特点

当基坑承受承压水作用时,坑底地基主要承受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是在承压水的向上浮托力作用下,当地基土(岩)自重不足以压住水的浮托力,就有可能突涌、冒砂等破坏;再一个是土层内部的粘性土或砂性土的厚度太薄时,会造成了内部土层的渗流不稳定。一般情况下,承压水不存在像潜水情况下的贴壁渗流不稳定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潜水和承压水条件下的渗流情况是不同的。

4.2潜水情况下深基坑的渗流分析

潜水情况下的基坑渗流主要表现在靠近基坑边缘地段的地基发生管涌和流土等破坏现象,这个地段宽度大约为入土深度的一半。渗流分析主要是核算沿着地连墙内外边缘(此为最短的渗透路径)上地基土的渗流稳定性(见图1)。

图1潜水基坑渗流分析图

沿着地连墙内外边缘(第一根流线)上的平均渗流坡降可写为:

i=hw/(hw+2hd)≤〔i〕

式中,hw-水头,即基坑内外水位差。

hd-入土深度。

i–渗流坡降,

〔i〕-允许渗流坡降,对于粉细砂地基,通常可取〔i〕=0.1-0.2;对于级配不良地基,可取〔i〕=0.1-0.3。

对于多层地基来说,上述公式不能用,可以采用简化的计算公式或电算程序求得各个计算断面(点)上的水头、坡降和流速等参数,核查是否满足允许渗流坡降的要求。

4.3承压水情况下深基坑的渗流分析

在承压水作用下,深基坑的抗承压水的稳定主要是坑底地基的抗浮稳定问题。

从风险程度来看,施工期间坑底地基抗浮稳定总是脆弱些,更应得到足够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是多少钱
白癜风症狀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eguanjia168.com/qszb/30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