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90年代的“文化热”和“三毛热” 这些老照片,再现了90年代马中欣探寻三毛足迹的旅程。其中多张照片很少见,有三毛父亲与荷西亲朋好友聚会的场景,有荷西生前最后一次参加聚会的场景,也有马中欣拜访荷西家人的场景。 90年代正好是中国“文化热”,三毛的突然去世又催生了“三毛热”。尤其是旅行家马中欣探寻三毛足迹的旅程,更为这股“三毛热”推波助澜。那时候坊间很多报刊都在头版头条报道过“马中欣探寻三毛”的事迹。标题大多博人眼球,比如什么《三毛真的那么爱荷西吗?旅行家马中欣探寻三毛荷西恋情隐秘》、《三毛丈夫荷西是否确有其人》、等等诸如此类的报道。 平心而论,马中欣“揭秘三毛真相”的旅程主要是蹭热度,他的很多想法都站不住脚,比如他质疑三毛的文章有虚构成分,甚至怀疑她丈夫荷西是虚构的,三毛不爱荷西等等。这些想法都很无聊。三毛是一个作家,她的作品是情感美文,是类似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毕竟不是纪实文学,有一定的虚构成分是顺理成章的,完全没有必要去逐一查证,对号入座。 但是从客观上来讲,马中欣的旅程也给众多三毛粉丝打开认知三毛的另一个窗口,满足了读者对三毛的想象和兴趣。而通过他对三毛知情人的采访,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三毛。换言之,马中欣“探寻三毛足迹的旅程”是90年代“文化热”、“三毛热”中的一个典型现象。 02 马中欣的旅程 这是马中欣绘制的旅行图。 当然,马中欣是旅行家,有他专业的旅行设备。但旅行并非浪漫的事,而是伴随着未知的风险。出发前,马中欣就写好了“遗嘱”。其实这样的“遗嘱”已经写过十多份了,每次旅行他都要写一份,万一在外面遇到什么情况,这些“遗嘱”就能用得上。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令很多读者为里面描写的异域风情而着迷,探访撒哈拉大沙漠也是马中欣旅行的目的地。从欧洲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撒哈拉大沙漠,对于马中欣来说是一种完全未知的旅行。 作为旅行家,这次探寻三毛足迹的旅行毫无疑问是很有意义的,一方面欣赏了异域风光,另一方面,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探寻三毛生活过的地方,揭开三毛现实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单纯的旅行更有意义。但他也知道这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可能引起三毛读者的不满。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马中欣还是开始了他的旅程。 03 在马德里采访陈菲女士,陈霏说:第一次见三毛吓了一跳 这是马中欣采访三毛知情人陈霏女士的照片。 来到马德里后,马中欣通过当地华侨协会邀请到两位认识三毛的女士。 一位名叫陈霏,另一位名叫余由纪。 陈霏是开饭店的,70年代来到马德里后,住在徐耀明大厨师的家中。徐厨师与荷西家是邻居。有一次陈霏生病在家,正好看到三毛从加纳利岛拉马德里办事,住在四楼荷西的家中。 陈霏说:“我第一次看到三毛的时候吓了一跳。” 马中欣问她为什么。 陈霏说:“三毛打扮地很奇怪,长得也不好看。在那时候,女人都打扮地漂漂亮亮,清清爽爽的,可三毛的打扮吓我一跳。那时候左邻右舍的西班牙人都在说,三毛配不上年轻忠厚的荷西。” 在陈霏看来,荷西比三毛年轻,也忠厚、善良。荷西早年在西属撒哈拉当海军潜水兵,后来在那里找了一份工作。三毛喜欢荷西,是追他到撒哈拉去的。陈霏说,三毛感情多次受挫,因此她爸爸非常关心女儿,当时是委托徐厨师协助办理来西班牙的手续,三毛刚来的时候就住在徐厨师家,当时荷西家就住在这栋楼的四楼,荷西与徐厨师的儿子是好朋友,所以与三毛认识了。 照陈霏的说法,荷西的父母一开始是不喜欢三毛的,但后来见她与荷西生米煮成了熟饭,也就不再阻拦了。三毛与荷西是在外地结婚的,三毛曾经回来过,住在荷西的房子里,按照西班牙的风俗,儿媳妇回来要住上一个星期,但三毛住了两天就匆匆走了。这让荷西的家人颇有微词。 在陈霏看来,三毛描写她与荷西的恋情,是有所夸张的,因为只有这样读者才觉得是吸引人的。而一旦这种写作方式成功后,作家和出版社都得了名利,就只有按照这种有所虚构的方式写下去。陈霏说,三毛并不漂亮,因此在写两人的恋情时,未免运用文字来美化自己和荷西。 当然,作家写作,总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非纪实性的文字,有所虚构也属正常,但在知情人看来,可能就是另一种感觉了。 04 余由纪女士对三毛的看法 这是马中欣采访余由纪女士的照片。 余女士是女高音歌唱家,那时候在马德里从事歌剧演唱和声乐教学工作。 当年余女士初来马德里就学于皇家音乐学院之前,也是暂时住在徐耀明家。那时候三毛因为与荷西交往,经常出现在公寓的三楼和四楼,因此,余女士也有对三毛和三毛作品的理解。 余由纪女士对三毛的看法与陈霏差不多,也是认为三毛装扮怪异。三毛初来马德里时,荷西比她年轻很多,是三毛主动找荷西的,因此荷西的父母对三毛印象并不好,后来荷西去了南部念海洋学校,三毛只得离去。然而到年,三毛又回到了马德里,刚好遇到从西属撒哈拉当潜水兵回来的荷西,那时候荷西已经在沙漠找了一份工作,于是三毛抓住机会也跟去了。 在余由纪女士看来,荷西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看待爱情比较随意,荷西不爱念书,爱玩,但他本性是老实善良的,假如三毛追求荷西的话,他是不会拒绝的。换言之,在余女士看来,并非荷西追求的三毛,而是相反,这一点,她与陈霏女士的看法一致。 当马中欣问余女士:为什么有那么多读者迷恋三毛的文字呢? 余女士解释道: 读者迷恋三毛的文字,重要原因在于距离三毛很远,这也就是所谓的距离产生美。但是像我们这些距离三毛很近的人,知道她的情况,就不会迷恋她。 余女士这个解释倒也挺有道理。 05 马中欣拜访荷西的母亲玛利亚、姐姐和哥哥 这张照片,是马中欣与荷西母亲和大姐的合影。 年的4月,马中欣几经周折联系到荷西的母亲玛利亚。那天晚上八点钟,马中欣由两位华人朋友陪同来到荷西家。家里只有荷西的妈妈玛利亚和大姐丝艾丽。第一次见到荷西的母亲,马中欣把带来的礼品——中国茶叶递给玛利亚。在三毛的作品里,荷西是个大胡子的年轻人,但他的母亲和姐姐面相都很和善,给人一种知性优雅的感觉。丝艾丽会说简单的英语。 话题很快转到三毛身上。 马中欣问道:三毛是什么时候与荷西认识的? 由于时间比较长,玛利亚和丝艾丽商量了一下说:大概是在年或者年,两人第一次认识。七年之后,大约年或年,三毛再次回到了马德里,正好遇见荷西当完兵回来,他打算在家里住上一段时间后,就返回西属撒哈拉参加工作。后来三毛就跟着他去了。 对于三毛与荷西的结婚,玛利亚是不赞成的。 照她的说法: 我们全家都以为三毛是像大姐姐一样照顾荷西的,荷西高中毕业后当兵被派到西属撒哈拉,前后七年没有与三毛联系,没想到三毛后来又回到马德里来。当时荷西要到撒哈拉去,三毛也跟着去,我们以为她是单纯地去玩玩就会返回的,没想到后来荷西结婚,对象竟然是三毛。 玛利亚说:“我不赞成他们的婚姻是因为三毛年龄大,她隐瞒自己的年龄,给我印象不好。所以我们全家都没有去祝贺他们结婚。” 马中欣在访问了荷西的母亲和姐姐后,又去拜访了他的大哥赛萨。他哥哥在马德里开了一家健身器材店,生活很不错。荷西的哥哥与母亲的看法不一样,他认为,三毛与荷西肯定是有感情的,因此当三毛与荷西结婚时,作为大哥的他没有像母亲那样反对。荷西在家里排行老七,是个纯真善良的人。但是三毛比荷西大了将近9岁,他认为是三毛追的荷西,而不是相反。 马中欣对于荷西家人的访问,得到了第一手资料,三毛在作品里描写过与荷西的母亲有冲突,在这次访问中也得到了印证。毕竟她反对荷西与三毛结婚。至于那时候坊间所说的“荷西是三毛的虚构”这种话题,自然是很无聊的事。三毛是文学家,作品里有一定虚构是常识,不可能完全对号入座。再者说,感情是很个人化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是正常的。 06 马中欣访问三毛生活过的地方 这张照片,是马中欣在西撒哈拉城市拉雍访问三毛知情者的合影。 拉雍是三毛与荷西生活过的地方。 马中欣抵达这里后,也是几经周折,寻访到了几位三毛知情者。在市政大厅里,当马中欣告诉工作人员想寻找20多年前,一位中国女子的踪迹时,这位工作人员想了一下说:“是的,当年西班牙人撤退时,我的确见过一位中国女子。”马中欣随即拿出三毛的书,这位工作人员随即说:“对,这位中国女子和他的西班牙丈夫就是你书上的名字和照片。这个叫荷西的人在这里当过兵,很熟悉这里。后来他在这里的磷矿公司工作,没多久,这个中国女子就来到这里,按照我们这里的风俗,两人不能居住在一起,后来两人办理了结婚登记,才住在一起。” 工作人员说: 20多年前,这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但这位中国女子很有钱,当时他们是这里少数拥有私家车的人,他们的房子也设施齐全。后来西班牙人撤离,这个中国女子经常开车跑来跑去,显得很慌乱。 在随后几天,马中欣又访问了几位三毛知情人。其中一位名叫巴尔迪尔的人看到三毛照片后说:“我见过这个中国女人,她有一个大胡子丈夫。”当马中欣向他了解,三毛作品里有一篇《哭泣的骆驼》,里面写了这里有一个叫“巴西里”的人,是否还活着?这个人说:不,他已经死去了。马中欣大体向他讲述了三毛描写的“巴西里”故事,巴尔迪尔说,故事很悲惨,但里面有些情节不甚妥当,我们撒哈拉威人不会出卖自己的族人,我们的族人是讲义气、团结的。 07 在加纳利岛拜访开饭店的张先生,他说:三毛绝对是个好人 这张照片,是马中欣在加纳利岛与开饭店的张老板夫妇的合影。 在加纳利岛上,三毛与张老板一家的关系很好,毕竟他们是当地少数的中国人。张老板夫妇有两位女儿,都在饭店里工作。 张老板对三毛的评价很高,说:“三毛人很好,我们认为她与荷西的感情不错,马先生,三毛绝对是个好人。” 张夫人说:“三毛人非常好,非常和气,她与荷西好好的,唉,两个人都死了,好可怜呐。有人说三毛的坏话,甚至说荷西是三毛虚构的,真是太不像话了,其实他俩好好的,后来荷西意外死了……” 张老板说:“有人说三毛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其实三毛有什么不好?写小说嘛,写得感人就好!” 对于三毛与荷西,夫妇俩一致认为,三毛很喜欢荷西,她年龄大,是把荷西当弟弟一样照顾的。 08 三毛好友张南施:三毛美化了荷西 这是马中欣与张老板的女儿张南施的合影。 张南施与三毛是好朋友,当年三毛在这里,很照顾她,关心她,经常陪她上街买东西。除了她之外,三毛在这个岛上并没有什么知心朋友,张南施认为,三毛在这里其实是很寂寞的。 对于有些读者认为“三毛虚构荷西”的问题,张南施说:三毛当年告诉她,听到这种质疑很生气。其实她对荷西是有所美化的,也美化了她与荷西在沙漠里的爱情故事。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对于读者来说,不是喜欢看三毛的游记,而是看她在沙漠里动人的爱情故事。 张南施说:后来荷西死了,三毛没有材料可写了,只有写个人的感想。文章不吸引人,读者就认为她江郎才尽。 作为三毛曾经的好朋友,张南施对三毛性格的把握很准确:三毛是具有多重性格的人,表面上很友善,但内心有易于冲动的一面,也有自恋、自我的一面。所以在荷西意外去世后,情感上的苦闷,写作上的苦闷,外部对她写作的争议,多重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她结束了生命。 09 马中欣拜访马遥琨夫妇和甘蒂达女士 这是马中欣与大加利那岛裕丰商行马遥琨夫妇的合影。 这是三毛父亲(右)与荷西在朋友甘蒂达女士家(左)做客的场景。 三毛与荷西结婚后,三毛的父母牵挂三毛,特意来看望她与荷西。三毛的父亲家境殷实,因此可以安排三毛到西班牙留学。在这里三毛认识了荷西,对她写作上的成功很关键。她得益于这种阅历。 在大加纳利岛上,马中欣还拜访了与三毛有交往的裕丰商行老板马遥琨夫妇,在两人带领下,他们一同拜访了三毛居住在这里时的邻居甘蒂达女士一家。年三毛的父母来探望三毛,与甘蒂达一家聚过餐。三毛与甘蒂达家的关系不错,因此甘蒂达女士知道三毛的一些事情。 甘蒂达表示,荷西是个非常沉默而听话的男人,但是三毛的个性强,常常指挥荷西做这做那的。有时候荷西忍受不了三毛的脾气,就会在外住旅馆。因此三毛非常生气,说荷西不要这个家了。 马遥琨夫妇说:三毛与荷西之间的感情,类似于姐姐与弟弟的感情。“我们在三毛家吃饭时,从头到尾都是三毛指挥荷西做事,荷西就会乖乖的,默不作声地做事。”由此看来,荷西还真是一个单纯善良、听话的男人。甘蒂达同意马遥琨夫妇的观点,她说那次三毛的父亲在卫生间待得久了,于是三毛隔着墙头向甘蒂达大声抱怨,说她很生气。这让甘蒂达无法理解,觉得三毛脾气太大,连自己的父亲都无法容忍。这也意味着,荷西能容忍三毛也真是难得。 10 荷西生前最后一次与三毛在家中招待客人 这是荷西生前最后一次在家中与三毛招待客人的场景。 荷西是个大胡子,他的大多数照片都不拘言笑。三毛的年龄比荷西大八九岁,但是单纯从外貌上,看不出三毛与荷西的年龄差别很大。在加纳利岛上开饭店的张老板夫妇也认为看不出两人的年龄差距。在华语文学界,在三毛的笔下,在读者心中,“荷西”是个很有名的文学人物。至于“荷西”是否知道他在华语文学界的名气,由于他的英年早逝,我们就无从知道了。 11 总结:马中欣对三毛足迹的探访,客观回答了三毛的写作来源于现实生活 在90年代文化热、三毛热中,马中欣以实际行动对三毛足迹的探访,客观回答了读者及评论界对三毛写作的质疑:荷西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她与荷西的感情也是客观存在的,在西属撒哈拉生活的经历也是真实的,只不过作为一个作家,三毛对她与荷西的爱情故事有所美化而已,这其实就是“文学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一面。是艺术创作的正常手法,无可厚非。 三毛的作品究竟是小说、散文,抑或是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它不是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不可能所有描写都是真实的,可以经得起考证的。 其实马中欣对三毛足迹的探寻也有“打假”的意思,但他的访问基本证实了三毛的写作来源于现实生活。 #深度好文计划#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eguanjia168.com/jsyl/152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