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2岁的汪品先随石油代表团出访法国,第一次听到法国科学家所描述的海底世界。 “五彩缤纷的海百合,像仙境一样,漂亮得不得了。” 对于大海的憧憬,从那一刻起,便埋在了心中。 只可惜,年的中国,是没有条件让人潜到深海的...... 01 我们的身体内,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它叫做深海恐惧症。 那是生物机制里注定的,我们的DNA告诉我们,“嗨,好奇心别那么重,安安分分地过好你的小日子就行了。” 当然,并不是人人都会恐惧未知,深邃的大海反而容易激起人类的探索欲,在展望星空的同时,我们也在了解、发掘着,这颗蓝色星球独有的魅力。 早在年意大利人塔尔奇利亚发明制造了木质球形潜水器,对于潜水器的研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潜水器是英国哈雷于年设计的。当时是用来探寻沉船宝物,这些潜水器都是没有动力的,它们靠着结构的设计,尽可能沉得深一些,须由管子和绳索与水面上的母船保持联系。 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真正出现了各种以科学考察为目的的自航深潜器。下潜的深度也终于有了记录。 年瑞士的皮卡德制造出弗恩斯三号深潜器并下潜到米。虽然载人舱严重进水,但开创了人类深潜的新纪元。 年,皮卡德和他儿子造出了著名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深潜器长15.1米,宽3.5米,可载三人。年9月在地中海成功下潜到米。 年,第一艘无人遥控潜水器问世,年的里雅斯特号卖给美国,同时皮卡德和他儿子为美国建造新型的深潜器。新的的里雅斯特号于年建成,首次试潜就达到米,第二年达到米。 年,美国利用新研制的深潜器首次潜入世界大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米。 年法国逆戟鲸号无人深潜器下潜米。日本海沟号无人潜水探测器(最大潜水深度1.1万米)。 02 世界跑得飞快,而那时候的我们,还懵懵懂懂。 上世纪70年代,原沈阳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蒋新松等人提出,要开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研发时,却遭到了极大的质疑:“人那么多,还要机器人干什么?” 于是蒋新松把目光放到了一个急需机器人的领域——海洋。 当时,潜水员想要潜水作业,需要穿上沉重的潜水服,水下呼吸的费用,有时甚至达到每分钟就要耗费一克黄金,而且局限很大,考虑到生命安全问题,不能潜的太深。 海洋又是十分重要的一项资源,无论是勘探、科研,甚至完善军事能力,拥有自己的深潜器意义都十分重大。 年,以蒋新松为首的科研团队正式提出了海洋机器人研究计划。随后在年,中国科学院也正式立项,开展“智能机器在海洋中的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首次试水,居然是科研队借来的用于储存白菜的菜窖,改造而成的水池,与其说是试水,倒不如说给这个大家伙“洗洗澡”。 年12月,“海人一号”终于迎来下水测试的机会,但初次实验,仅仅潜入水下60米深。随后的几次也都不过百米级的程度。 年,沈阳自动化所与美国佩瑞公司签订了“RECON-IV”中型水下机器人技术引进合同,把引进消化吸收与攻关相结合,于年“海洋和水下机器人技术开发”列入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 随后的几年里,我们不断实现国产化突破,3年后甚至达到了国产化90%的程度。 年,“探索者”号无缆水下机器人(AUV)成功。将水下机器人的工作深度,从米加深到米,实现了从“有缆”向“无缆”的飞跃,是中国水下机器人到达深海的先驱者。 早在几十年前,国外先进的潜水器已经突破一万米的深度,这种巨大的差异,让蒋新松很不服气。 不仅要解决从无到有,还要奋发追赶。 他积极推动中俄合作,开始研制可以下潜到水下米的无缆深潜器。 年,米级水下机器人“CR-01”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米级水下机器人的国家。 “要在70岁之前,导演出一场威武雄壮的戏剧来,为国家的振兴做出贡献来。” 只可惜,70岁还未到来,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病魔就先找到了他。年3月30日,蒋新松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长辞于世,年仅66岁。 2个月后,科研人员把他的部分骨灰,伴随再一次出征的米无缆深潜器,撒入大海,以此告慰这位中国水下机器人的“启明星”。 伟大很难用单薄的语句去歌颂,我只想说:为国家的振兴做出贡献,您早已做到了。 正是因为您的贡献,属于中国深潜器的时代,开启了。 03 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年至年,接连取得米级、0米级、米级和米级海试成功。 年4月27日江苏无锡,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正式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标志着中国系统地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设计、建造和试验技术,实现了从跟踪模仿向自主集成、自主创新的转变,跻身世界载人深潜先进国家行列。 有了先前的经验,“二胎”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海潜水器,也在年通过全部试验,它的作业能力达到水下米,虽不及“哥哥”蛟龙号潜得深,但我国海域广袤,单靠蛟龙号肯定不够,况且,深海勇士号和蛟龙号在技术上也有所互补。 年5月9日,已经退休20余年的汪品先,从上海飞到三亚,来到深海研究所,他要递交一份特殊的申请。 这位与海洋有着特殊缘分的老人,一生当中,做了两件与海洋有关的事情,一是从事深海科考研究,二是创办了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现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潜入深海,亲眼看看那梦寐以求的海底世界,也成了老人一生的夙愿。 10月份,“探索者号”科考船上的船员和学生得知耄耋之年的汪品先也要下潜的时候,都无比惊讶。 “派学生下海采样就行了,您身体怎么吃得消?!” 大家知道,汪老去年被查出患有前列腺癌,登船时还携带着治疗的针剂。 但他很坚决地说:“喊了半辈子进军深海,总得进到海底有个亲身经历。” “深海勇士”号在海底航行了四五公里,观察采样逾8个小时。当82岁高龄的汪品先神采奕奕地走出深潜器时,脸上挂着无比喜悦的笑容,除了他自己,或许再难有人感同身切。 他是我国海洋科学的杰出贡献者,也是我国自主研发深潜器技术的见证者,他曾说过:“我国的海洋事业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而我现在这个年纪,就是在和时间赛跑,我还有很多计划要去实现。” 正是有了永不服输的他们,我们的征程才绝不会满足于当前,1米大深度项目也早已部署,预计今年就能下水。 再次感谢这些为我国科技进程作出杰出贡献的国士们,巍峨壮哉,我中华之脊梁!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最前延观点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eguanjia168.com/zyqs/13659.html |